 |
 |
|
 |
|
 |
 |
美墨共識 將簽貿易新協定 |
編譯鍾詠翔∕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
美國與墨西哥針對重新協商北美自貿協定(NAFTA)達成共識,將簽署新協定取代NAFTA,加拿大則預定28日加入協商,預料也將加入協議,淡化美國與多國同時開打貿易戰的疑慮,激勵全球股市28日盤中漲至六個月高點。專家說,美墨將簽新貿易協定可能不利中國,加重中國面臨的壓力。
這個消息提振投資人信心,全球股市28日盤中走高,美股標普500指數也史上首度漲破2,900點。
美國貿易代表署指出,已針對重新協商NAFTA的膠著點達成共識,雙方同意汽車零件須有75%在北美生產,比率高於目前NAFTA規定的62.5%,時薪至少16美元勞工占汽車生產的比重須達40%至45%。
兩國也同意六年後重新評估協定,而非美國原本要求的除非雙方同意延長協定、否則五年後將終止協定,顯示美方立場軟化。美國總統川普也宣布,不再以「NAFTA」為名稱,改稱「美國∕墨西哥貿易協定」。
美國貿易代表賴海哲表示,美墨可望11月簽署新協定,協定也仍待美、墨兩國國會批准。接下來加拿大將於28日起加入協商。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力促加國跟進,希望與加國達成雙邊協定,否則將須祭出汽車關稅。
現在川普政府面臨的問題,是要怎麼讓國會批准美墨新協定,並讓加國加入。市場預期,加拿大最後可能做出一些讓步,以加入協議。專家指出,美墨簽新貿易協定只是個起點,前途崎嶇,因為仍須經過國會批准,令也規定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可執行105天的分析,這些因素都考驗川普的執政能力。
但專家也說,美墨將簽新協定,對中國來說可能是個壞消息,因為與墨國達成協議代表川普取得某種程度的政治勝利,可在期中選舉前以此為貿易政績,加重中國的談判壓力。
|
 |
 |
|
|
川普:與陸談判時機未到 |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
在美國與墨西哥間的貿易談判獲得突破後,美國總統川普表示,現在不是與中國談判的適當時機,使美國與中國能在短期內達成貿易協議的希望更為渺茫。
川普27日表示,他正在拒絕中國的談判提議,因為他想要達成一種比較不是「一面倒的」貿易政策。他指出,「他們想談,但坦白說現在不是談的適當時機」。川普的最新發言也與過去幾周的論調相同,暗示他不急著化解與中國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引發北京當局憂慮川普的行動是遏制中國崛起的更廣泛計畫一環。外界也愈來愈擔心美中這兩大經濟體之間的紛爭可能會蔓延到地緣政治「導火線」上。
美國與中國上周於華府舉行的副部長級貿易磋商未達成協議,知情人士說,中國官員提出在美國11月中期選舉結束前都不會進一步談判的可能性。
美國貿易專家指出,美、墨達成協議,不表示美中貿易爭議可望解決,美、墨達成協議,可能促使川普的貿易鷹派官員更加大膽要求中國有更多讓步,而由於美國和中國的爭端本質更複雜,中國官員可能認為爭議反而更難解決,「目前中國在貿易政策上也是鷹派當道」。
經濟學者認為,就中國和亞洲來說,美國和墨西哥的新協議並未解決任何問題,只是強化美國對中國的強硬立場。
不過,川普也並未完全關閉解決爭議之門。他表示,「太長時間都是一面倒,已經好幾十年,因此現在不好談。但到最後我確定我們將能與中國達成協議」。
|
 |
 |
|
|
北韓密函曝光 「去核談判恐破局」 |
編譯李京倫∕報導/聯合報 |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導致美國總統川普取消國務卿龐培歐訪問平壤的北韓密信內容曝光,消息人士透露,北韓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副委員長兼統一戰線部部長金英哲在信中寫道,去核談判「再度處於險境,可能會破局」。
三名消息人士說,這封信寫道,北韓覺得談判無法取得進展,是因為「美國還沒準備好,在『朝著簽署和平條約的目標邁出一步』方面,滿足北韓的期望」。美國到目前為止仍不願以永久、具法律約束力的和平條約,取代韓戰停戰協定。如果美國簽署和約,需要聯邦參議院三分之二議員同意才能生效。
消息人士說,如果美國與北韓不能達成共識,使剛剛展開的談判破裂,北韓可能會恢復「核試與飛彈試射活動」。
華盛頓郵報廿七日報導,龐培歐原定廿四日啟程第四次訪問平壤,但因為在出發前幾小時收到金英哲的密函並呈交川普過目,才臨時取消出訪。官員拒絕透露這封密函如何送到龐培歐手上,推測可能是透過北韓駐聯合國使節團。
知情人士說,龐培歐一直依賴私下管道與北韓溝通,經常聯繫的是金英哲,而非對口官員北韓外長李容浩。
廿四日下午,就在川普連發推文宣布取消國務卿北韓行的幾小時前,龐培歐和美國中情局韓國任務中心主任安德魯.金一同進入白宮西廂。白宮發言人桑德斯說,川普發推文取消龐培歐北韓行時,龐培歐在場。
外交人士透露,在川普取消這趟行程的十分鐘前,國務院官員忙著「通知盟邦大使館」這個決定。
川普宣布取消龐培歐北韓行時,首度公開承認自他六月十二日會晤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以來,他推動的朝鮮半島非核化進展停滯不前。
由於美國和北韓會談陷入僵局,外界關切,南韓總統文在寅是否如期在下月赴平壤,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舉行第三次高峰會。南韓總統府發言人金宜謙廿八日表示,九月平壤峰會計畫不會改變,而且勢在必行,南韓希望努力打破僵局。
|
|
 |
 |
南韓出手打房 監管炒作區 |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
南韓政府27日決定緊縮首爾市更多行政區的金融監管法規,以平抑過熱的房市,為政府打房的最新例證。
南韓政府將鐘路區、中區、東大門市場和銅雀區這四區劃定為「炒作區」,針對這些地區緊縮金融和其他監管法規,預計在28日生效。首爾市的25個行政區中,緊縮監管的地區已增加至15個。
首爾市長朴元淳先前已將駐南韓美軍總部從首爾市中心的龍山區南遷至平澤市,替60多年來市中心首度能進行土地開發掃除障礙,但由於龍山區和汝矣島金融特區開發計畫導致首爾公寓價格上漲、過熱,朴元淳只能放棄遠大的土地開發案。
南韓政府27日另將首爾市西南方的光明市,及東南方的河南市劃為炒作區。
依據法規,所有「炒作區」和「過度炒作區」的貸款與房價比率和負債與收入比率降低至只有40%,也就是說,申貸者只能貸款公寓價格的40%,且支付房貸的金額不能超過收入的40%。
南韓建商在尚未興建公寓以前,通常以抽籤和積分系統等政府監督的管道,將房屋購買權賣給一般民眾。先前現代建設在首爾市梨花女子大學附近推出公寓建案,登記購買的人屋比曾創下649比1的歷史紀錄。
|
 |
 |
|
|
法人氣部長辭職 馬克宏支持率新低 |
編譯李京倫∕報導/聯合報 |
法國總統馬克宏廿八日在政治上遭重擊,他最受歡迎的閣員之一、環境部長余洛(Nicolas Hulot)未事先知會他,就在接受電台直播訪問時宣布辭職,原因是對法國處理環保問題進展緩慢感到失望。
余洛對法國國內電台說:「我決定離開政府。」他還說,在環境議題方面,他在政府內部感到「完全孤立」。
余洛說,決定辭職是因為政府在禁用農藥、遏止氣候變遷、捍衛生物多樣性方面缺乏重大成果,失望感長久累積。他說:「我再也不想說謊了。我不想給人一種印象,就是我當環境部長等於這些環境問題都能妥善解決。」
過去一年多來,馬克宏和余洛推動多項環保政策,包括提高全球遏止氣候變遷的熱情、禁用農藥、二○二五年前將法國核能發電占比降到總發電量五成等,但余洛後來幾乎在所有政策上都被迫從原先的理想退讓。廿七日,法國政府將狩獵證的費用減半到兩百歐元,讓吃素的余洛更不好受。
六十二歲的余洛是電視名人,以從事環保運動聞名,去年獲馬克宏延攬入閣,但時常與其他閣員意見相左。環保人士則批評余洛施政不力,未能成功影響馬克宏政府。
余洛說:「我們現在只是小步前進。法國做的已比其他國家多許多,但小步夠嗎?不夠。」他說,辭職是個人決定,事前不但沒知會馬克宏和總理菲力普,連家人都蒙在鼓裡。
余洛在各項民調中支持率總是名列前茅,馬克宏則跌到新低。
|
 |
 |
|
|
豐田投資Uber 155億 合攻自駕 |
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
豐田汽車證實,將對叫車業者優步(Uber)投資5億美元(約新台幣154.95億元),整合雙方的自駕車技術,以追上通用汽車和Alphabet旗下自駕子公司Waymo等對手。
依據雙方協議,Uber的自駕技術將與Toyota Guardian技術整合,新技術將安裝在豐田的Sienna箱型車上,2021年起,Uber將把這些車輛納入共乘服務網絡。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報導,豐田最新一筆投資對Uber的估值約為720億美元,略高於今年初日本軟銀提供Uber融資時的估值。
通用在2016年初投資Lyft之後,不少矽谷科技業者和底特律車廠也在自駕領域締結聯盟關係。豐田同年雖然也與Uber在汽車租賃上合作,但始終不像通用那樣完全擁抱自駕技術,直到最近才開始大幅提高相關支出,如6月投資新加坡叫車業者Grab。
汽車軟體供應商Aptiv的技術長德沃斯說,豐田和Uber達成結盟關係,凸顯這家日本汽車大廠發展自駕車的決心,「豐田體認到必須改變傳統模式,不再只靠既有的夥伴自行生產所有東西」。
對Uber來說,這筆投資不只為先前發生致命車禍的自駕車事業注入新生命,還能降低支付給駕駛人的費用,這正是目前共乘業最大一筆支出。為了讓公司在明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Uber執行長庫斯洛沙希已把降低成本列優先要務。
|
 |
 |
|
|
美債殖利率曲線 逼近反轉 |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
美國聯準會(Fed)舊金山聯邦準備銀行發表報告指出,若美國公債殖利率曲線出現反轉,即短天期公債利率高於長天期公債利率,仍可能是經濟將陷入衰退的警訊,「這回情況不同」的說法並無充分證據。
美國2年期與10年期美債殖利率差距27日縮小到18.3個基點,是2007年來最小的差距。歷史經驗顯示,殖利率曲線一旦反轉,不久後經濟便陷入衰退,因此決策官員及市場人士正密切關注殖利率曲線走平現象,部分決策官員並因此主張Fed應暫停升息。
一些學者認為,由於政府的購債計畫及其他結構因素,使公債投資人對持有較長期公債所要求的「期間溢價」縮小,因此殖利率曲線趨平,甚至反轉,未必就預示經濟即將走下坡。Fed前主席葉倫也抱持這種看法。
但舊金山聯準銀行研究顧問鮑爾及莫坦斯卻不認同,他們在排除「期間溢價」的估計值後,求得短、長期公債之間的「純預期」利差,結果發現曲線反轉的肇因無論是基於「期間溢價」偏低,還是因為短期利率偏低壓低長期利率,都能高度預示衰退風險。
報告指出,長期殖利率偏低「好像是」因Fed之前的購債計畫所致,但卻存在兩項疑問。第一,不清楚購債計畫到底對利率有多大影響;第二,以往經濟過熱也可能是因期間溢價偏低所造成,因此即使這次曲線反轉受購債措施影響,但仍能凸顯衰退風險。
但報告也指出,曲線反轉「並非一定預示衰退即將來臨」,因為兩者間未必存在因果關係,所以各界在解讀兩者關係時必須審慎。
|
 |
 |
|
|
文在寅親信 操縱網軍助選起訴 |
編譯莊蕙嘉∕綜合報導/聯合報 |
南韓特別檢察官許益範廿七日公布去年總統大選「操縱輿論」案的調查結果,認定總統文在寅的親信、慶尚南道知事金慶洙和知名政治網紅Druking共謀,利用多部電腦、手機及特殊電腦軟體,在社群網路上大量發布有利於文在寅的言論及按「讚」,起訴兩人及其他數名涉案人士。
儘管調查顯示文在寅對此事並不知情,然而「網紅門」案仍對他及執政黨共同民主黨造成打擊。
南韓前總統朴槿惠因閨密門案遭彈劾去職,去年五月提前舉行總統大選,文在寅當選。大選前六個月,金慶洙指示本名金東元(音譯)的Druking開始在網路上「帶風向」,並承諾事成後可讓金東元的友人擔任駐日官員等好處。
金東元和手下網軍利用特殊軟體,在社群網站上大量發送支持文在寅的言論及按讚,對於批評言論則狂按「怒」,操縱計畫持續至今年初,共計製造近一億次回應及言論。
因金慶洙未兌現承諾,不滿的金東元帶領網軍開始「叛變」,在網上轉為猛烈攻擊文在寅,並對批評總統的言論狂按讚。今年一月,文在寅陣營發現網路上有大量批評執政黨的假新聞,要求警方調查,網軍因此曝光。
南韓檢方以違反選舉法及其他數項刑事罪名,起訴金慶洙、金東元及其他數人。金慶洙是「親文派」人士,網紅門案爆發後他否認涉案,表示會在法庭上證明自己的清白,且在今年六月的選舉當選知事。青瓦台也否認文在寅指揮網軍。
不過,特檢組十二日曾傳喚青瓦台政務秘書宋仁培,以證人身分接受調查,檢方懷疑他為金東元牽線認識金慶洙,並從前者收受金錢。
這並非南韓首次爆發選舉時操縱網路輿論案,國家情報院前院長元世勛在二○一二年總統大選時,指派心理專家與數名網紅合作,在網路上散播抹黑政敵的言論,幫助朴槿惠當選,當時文在寅也是受害者。去年八月,首爾高等法院以違反國家情報院法及公職選舉法,判處元世勛四年有期徒刑。
|
 |
 |
|
|
高油價 傷了印度經濟 |
編譯鍾詠翔∕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
國際油價居高不下,讓依賴進口油氣的印度面臨考驗,油價上漲不僅推升石油進口成本,更擴大經常帳逆差,進而給印度盧比帶來貶值壓力,最終將影響經濟成長展望。
美財經媒體CNBC報導,星展銀行經濟學家拉奧說,明年印度的石油進口成本可能突破1,140億美元,2017至2018年石油成本約880億美元,高於上年度的700億美元。5月油價每桶漲破80美元,為2014年來首見。
印度高度依賴石油與天然氣進口,因此油價走高會大幅拉高石油進口成本,這也是印度貿易情勢惡化關鍵因素之一,這個南亞經濟體7月貿易逆差已擴大至五年高點。展望今年底到明年,印度的石油進口成本預料將持續增加。
國際油價在紐約28日早盤攀七周高點,主要是OPEC增產幅度仍小,加上中國煉油需求提升,布侖特一度漲1%,報每桶76.97美元。西德州在平盤之上徘徊。
為減緩油價對經濟成長的衝擊,印度應降低對石油的依賴,但牛津經濟研究院的報告顯示,印度人均消費逐步增強,鞏固石油進口大國地位,造成經濟持續受油價波動影響;印度未來十年都難以降低石油需求。
能源諮詢機構Wood Mackenzie 27日的報告顯示,預估到2024年時,印度將超越中國,躍居全球最大石油需求成長來源;印度在所得增加、中產階級壯大等因素帶動下,2017至2035年每日石油需求將增加350萬桶,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
 |
 |
|
|
挽救WTO 歐盟有動作 |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
知情人士透露,歐盟9月將接待美國和日本的貿易代表,尋求聯手處理中國的貿易行為,並避免世界貿易組織(WTO)被邊緣化。
彭博資訊報導,歐盟下個月將在布魯塞爾接待美國和日本的貿易部長,在這次會議後,歐盟未來一年將在全球範圍內舉辦約十場高階會議,以緩和貿易局勢。
除了改革WTO,這些會議將討論中國的不當貿易行為,場合可能包括10月在加拿大與十幾位貿易部長的會議、11月的亞太經濟合作高階會議、12月的20國集團(G20)聚會,以及可能在明年1月的世界經濟論壇(WEF)場邊另外召開的會議。阿國總統馬克宏也提議今年秋季在巴黎討論相關事宜。
歐盟正在起草提案,修改WTO的構成,並化解美國的抱怨,預定近期對外公開。根據歐盟的建議草案,歐盟希望使談判變得更加靈活,降低貿易成本,提高爭端解決機制的透明度,並加強該貿易機構本身的地位。
從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改革WTO的緊迫性已升高,因為川普政府已公開藐視這個多邊貿易機構。
日經新聞報導,美國27日已告知WTO,反對一位任期將於9月屆滿的資深委員連任,若這位委員無法續任,WTO資深委員人數將減少至三人,可能使WTO爭端解決機制陷入癱瘓狀態。
|
 |
 |
|
|
NAFTA新舊協議 五個不一樣 |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
美國與墨西哥將簽署新貿易協定,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丟入歷史的垃圾堆。以下是新協議與NAFTA的主要差異:
汽車:汽車自製率是雙方談判時最重要且最具爭議的項目。新協議規定凡是輸美的汽車,總價值的75%需是美國或墨西哥製造,而NAFTA則規定自製率至少為62.5%;且汽車總價40%到45%的成份須是由時薪16美元以上之勞工製造。
日落條款:美國原要求的「日落條款」是滿五年後貿易協定將自動停止,除非雙方選擇續約,但美國讓步,雙方同意每六年檢討一次;若爭議未解決,則協定將在檢討之後十年停止。
智慧財產權:新協定強化保護美國智財權,但網路服務業者若是無意間刊出侵權素材,可適用「安全港原則」(Safe harbor,即允許雙方企業與個人之間能夠流通個人可識別之資料)。NAFTA則未詳細規定數位時代如何處理智財爭議。新協議也對領先藥廠給予十年的數據保護期。
勞工:墨西哥承諾將採取「具體立法行動」,承認勞工的工資集體議價權。雙方同意單獨訂定勞工與環保章節,NAFTA則是將此議題訂在協定主文內。
龍舌蘭酒、威士忌:雙方同意酒類停戰。美國繼續承認龍舌蘭酒及梅斯卡爾酒(龍舌蘭酒之一)是墨國獨特產品。
|
 |
 |
|
|
美出口大州 向市政債買家示警 |
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
美國出口大州擔心總統川普挑起的貿易戰不斷升級,將對各州財政造成負面影響,紛紛向市政債券的投資人發出警告。
隨著美中貿易戰日益擴大,一些出口大州正向投資人發出警告。華盛頓州和伊利諾州近期在發債文件中,首度警告面臨與貿易有關的風險;這兩州為去年名列以美元計算的全美前五大出口州。
華盛頓州本周發行5.02億美元一般義務債券,文件中提及「國際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聯邦政府和國會領袖在貿易政策上嘗試、提議或已做出大幅修改,可能危害財政。」該州2016年出口額高達904億美元,主要銷往加拿大、中國和日本。
伊利諾州上周在發債9.66億美元前,也首度警告貿易戰升級將殆害該州農業和製造業,甚至衝擊伊州已搖搖欲墜的財政。
加州也在預定下月6日發債9.89億美元的文件中表示,聯邦政策導致國際貿易關係改變,可能引發經濟衰退。去年最大出口州德州向投資人說,正密切監控貿易談判發展,若對德州造成實質影響,會提供進一步資訊。
在3.8兆美元美國市政債券市場上,去年曾有發行人警告川普政府其他政策可能衍生金融風險。
|
 |
 |
|
|
美初判認定陸鋼圈補貼 將加徵懲罰性關稅 |
記者戴瑞芬∕綜合報導/經濟日報 |
美國在4月對大陸進口的鋼制輪轂(鐵路、汽車鋼圈)發起雙反調查,發動貿易戰第一波制裁行動後,歷經四個月,美國商務部在美東時間27日初裁認定,大陸進口鋼圈有實質補貼事實,並點名廈門日上集團、浙江金固、上海譽泰實業等多家企業,將加徵懲罰性關稅。
路透報導,美商務部聲明:廈門日上集團獲得58.75%的初步補貼,浙江金固和上海譽泰實業的補貼率為172.51%,其他中國生產商和出口商的補貼率為58.75%。
根據美國商務部裁決,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基於初步補貼率,將對大陸進口鋼製輪轂的進口商收取保證金。
同時,對大陸進口鋼製輪轂的雙反調查,將會在明年1月7日左右發布對此案的終裁。
如果終裁確認有雙反事實,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將會在明年2月21日做出最終的損害裁決,加徵高額的懲罰性關稅。
另外,之前傳出中美貿易戰可能會在11月「川習會」前結束貿易僵局,不過,日本「講談社」旗下的《現代商業》網站分析,中美貿易戰在11月6日的美國中期選舉之前都無法得到解決。
多維新聞網引述日媒報導,據中國經濟相關人士表示,11月的美國中期選舉並非貿易戰的終結而是貿易戰的開始。因為中期選舉一結束,美國將更加冷靜,與中國進行更認真仔細的談判,甚至選舉結束後一年都可能進行談判。
也就是說,到2020年美國總統川普再次參選尋求連任之前,貿易戰的問題都可能懸而未決。
朝日新聞分析,美國啟動新一輪關稅更像是提出警告,將促使中美雙方2018年秋天後繼續會談。
現代商業網站報導,據中國經濟人士評估,因中美貿易戰影響,大陸華為與中興實際上已被美國驅逐出境,且類似的事件還將不斷湧現。
|
 |
 |
|
|
那斯達克指數衝新高 突破8,000關 |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
美股那斯達克綜合指數27日收盤突破8,000點關卡,為史上首見,並創下新高,凸顯Netflix與亞馬遜等大型科技股扮演領漲角色,是促使美股今年表現超越全球市場的一大因素。分析師認為,隨著貿易戰風險降低、企業獲利繼續成長,美股可望繼續上攻。
華爾街日報報導,受美國與墨西哥達成貿易協議等利多激勵,那斯達克指數27日收盤漲0.9%至8,017.90點,28日早盤續漲0.2%。標普500指數28日早盤也漲0.1%,破天荒漲破2,900點整數關卡。
那斯達克指數今年1月才剛突破7,000點關卡,距今只花短短八個月就躍漲1,000點,速度之快,是達康(.com)泡沫高峰期以來首見;當年那指從4,000點漲至5,000點僅耗費49個交易日。
上次那指在同一年兩度漲破千點關卡是在1999年,當時科技股狂熱帶動數十家網路公司股價飆漲,直到急劇崩盤。科技股在將近20年後再度飆漲,Netflix今年漲90%、亞馬遜漲65%、微軟漲28%,Google母公司字母(Alphabet)也漲19%。
雖然投資人推斷今昔兩波科技股大漲有許多相似之處,但許多人仍不願撤離科技股。理由在於,企業獲利正以數年來最快的步調成長。亞馬遜與微軟等多家科技巨擘今年顛覆投資人預期,獲利持續激增。
更廣的原因是美國經濟強勁,這項因素不僅帶動以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也帶動標普500指數、聚焦中小型股的羅素2000指數以及道瓊運輸平均指數在本月創新高。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彭博資訊專欄作家高燦鳴(Tim Culpan)指出,全球科技硬體業庫存壓力沈重,聯想、三星電子、鴻海集團及英特爾的庫存都至少達到五年高點,都使大型科技股烏雲罩頂。
彭博資訊挑選出九家著名電子公司、組裝業者及最大晶片生產者,包括小米、聯想、鴻海、和碩、緯創、蘋果、惠普、三星、英特爾等,顯示業者庫存情況難看;且最近業者的營收成長速度遠低於庫存增加速度,也證明庫存增加並非為因應銷售量迅速擴張。
|
 |
 |
|
|
大陸擴軍、北韓核武 日本列2大威脅 |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聯合報 |
日本內閣會議廿八日通過二○一八年度「防衛白皮書」,聚焦於北韓尚未棄核與中國大陸急速擴軍兩大威脅。白皮書指出,大陸近年來急速加強海空軍力,並企圖以軍力因應台灣問題及片面改變海洋利益,北韓的核武及飛彈威脅仍在,日本安保處於嚴峻狀態,必須引進新型陸基神盾系統。
在北韓問題上,白皮書明言:「北韓軍事活動是我國面臨的最嚴重且急迫威脅。」北韓研發核武和彈道飛彈,不但已舉行六次核試,且飛彈射程涵蓋日本,去年九月北韓朝日本海方向發射飛彈,飛過北海道上空,當地發出警報,一度引發日本民眾恐慌。
今年北韓情勢出現重大轉變,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和美國總統川普六月十二日舉行「川金會」,明確承諾北韓將棄核,金正恩亦與南韓總統文在寅兩度舉行峰會。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指出,現階段還看不到北韓廢棄核武及彈道飛彈的行動,北韓問題須透過對話解決。
白皮書也關切大陸軍力擴張,還以圖表分析大陸和台灣的總兵力,指台灣國防經費近廿年來幾乎持平,而大陸國防經費是台灣的十五倍。近年來大陸建造大型登陸艦,企圖提高登陸與攻擊能力,且大陸在海空軍數量具壓倒性優勢,在質的方面亦急速提升。
白皮書指出,兩岸的軍事平衡正朝著對大陸有利的方向變化,且差異有年年擴大傾向。今後兩岸軍力的強化、美國軍售台灣、台灣自製主力軍備等動向,都值得關注。
白皮書表示,一般認為,大陸加強軍事能力是以因應台灣問題、阻止台灣獨立及外國軍隊支援為優先課題,但近年來大陸還積極提升其他軍力,如遠洋作戰能力。白皮書亦提及南海主權爭議,指大陸根據不符既有國際秩序的片面主張,以軍力為後盾企圖改變現狀等作法仍會持續。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廿八日說,不接受「擴張」和「野心」這樣的帽子扣到中方頭上,「對中國正常國防建設和軍事活動進行指責,對中方正常海洋活動說三道四,毫無根據,也極不負責任。」她還表示,希望日方不要為擴充軍備找藉口。
|
 |
 |
|
|
北極冰融 能源供應打開新航線 |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
由於北極海冰帽消融面積持續擴大,正在為全球能源供應打開一條新的北冰洋航線,部分液化天然氣(LNG)專用船不需靠破冰船就能航行。新航線能夠縮短航行時間及降低運輸成本,預料未來LNG運量將持續增加。
英國紐塞大學海洋學專家馬奎達指出,由於氣候變遷,過去30年來北極海的冰覆面積平均每十年縮小10%。今年北半球夏季氣溫全面偏高,讓北冰洋通航季提早開始,延後結束。
可通航的水域擴大,使俄羅斯政府及道達爾集團(Total)、諾威特交易公司(Novatek)等業者積極擴大LNG出口市場。道達爾及中國業者在西伯利亞北部合資興建亞馬爾(Yamal)LNG液化廠,業者並訂製ARC 7型油輪,完全無需破冰船就能打破各方面殘餘的浮冰,向歐洲及亞洲運送LNG;預料未來幾年將有更多航線開放船隻通航。
今年初南韓船廠新造的LNG運輸船,便於冬季駛往亞馬爾LNG廠裝貨,再向西到法國卸貨;與航經蘇伊士運河的傳統航線相比,整整縮短約3,000海里。
中國7月首次接收兩批從亞馬爾經由北極海運到江蘇如東的LNG,航程共19天,而走傳統航線約需時35天。
貨運量正持續增加。據俄羅斯當局統計,2017年通過北冰洋航線的貨量共970萬噸;今年到7月15日止,共有615航次通過北冰洋。俄羅斯政府的目標是到2024年時,一年通過的貨量達到8,000萬噸。
業界人士指出,今年到7月初為止,共有34航次運送LNG往歐洲,一航次運往亞洲;之後又有二航次運往亞洲。
彭博資訊估計,新航線今年內能為亞馬爾廠省下4,600萬美元的運輸成本,預估到2023年時一年可能省下約2億美元。
|
|
 |
 |
|
|
|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聯絡我們】。 |
|